目前分類:貼來貼去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洪蘭教授--「如果孩子很快樂,你就做對了」
2008-05-20 10:07:47 




以胎教錄音帶為例,子宮內充滿雜音,透過羊水的傳音結果和空氣不同,「把頭泡在游泳池裡可以聽見別人在說什麼嗎?」洪蘭強調,這應該是常識。  
實驗的確顯示胎兒喜歡聽媽媽的聲音,但那是針對句調而非細節,研究人員把錄音帶倒過來放,破壞了句調,胎兒就不愛聽了。商人只取對商品有利的部份,說得天花亂墜,「要騙錢真的太容易,」洪蘭開玩笑說自己可以改行了。  
細看廣告內容不乏專家說法、研究證實,卻沒有說明是什麼領域的專家;研究的內容、規模;研究對象是嬰兒還是成人?除了含糊其詞,或舉出似是而非的資料跟產品搭上線,甚至以「多年來」、「極受家長歡迎」及驚人的個案數模糊焦點。  

與生俱來的活躍   關於大腦如何建構和運作,科學家尚未得出完整的答案,但拜科技之賜,已能更深入探索幼兒的大腦發展,提供父母正確的背景知識。  
近十年來,科學家開始運用精密的影像科技掃瞄、定位兒童的大腦。結果發現,寶寶一出生,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便以猛烈速度形成連結,幫助他了解外界並產生互動。  2~3歲前,每個神經元會擁有1萬5千個突觸,遠超過寶寶的需要。隨著孩子成長,大腦會修剪某些不需要的連結,並加強有用的連結。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美國國家心理衛生院及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磁振造影(MRI)技術,追蹤研究了24位3~15歲的孩子長達4年,觀察腦細胞的發展及連結情形。綜合之前的研究,對大腦4個關鍵的學習區域有了以下新發現:  
          
■語言能力:7~12歲是學外語關鍵期    寶寶的語言技巧在1~4歲間有爆炸性的發展,字彙從20個增加到數千個。1997年針對雙語學習的研究發現,在幼年時學習外語,大腦使用的機制和母語相同,若青春期之後才學外語,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則已不同於母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員則發現,7~12歲間,大腦的語言區域每年仍可成長20%,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因此是學習第二外語的好時機。13歲之後成長趨緩,學習外語難度隨之提高。    這並非暗示昂貴的幼兒外語課程或學習工具能奏效,除非孩子能處在足夠的外語環境,如父母會在家裡使用外語對話,否則難免事倍功半。但從上述結果看來,在小學課程裡提供外語學習,成效將比國中以後開始理想。  

■數學能力:7~13歲迅速成長   新研究發現,大腦支持邏輯、數字和抽象推理的頂皮質區(parietal cortex),在7~13歲間迅速成長,7歲前此區域尚未發育完全,大部份孩子雖有簡單數字概念,卻未具備學習複雜數理的能力,在7歲到青春期階段,數學教育相當重要。台大數學系教授史英曾為文指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思考能力,即使提早練習特別的技巧口訣,也未必能提高數學能力。父母的引導重點應在讓孩子有興趣接觸數學、思考原理,而非強記演練。  

■音樂能力:及早接觸好處多   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徹爾(Frances Rauscher)針對兒童學習與音樂做了數項實驗,其中之一是先讓幼兒接受兩年的鋼琴課,再測驗他們的空間概念,平均而言,上過鋼琴課的孩子成績比沒有學琴的高34%。   但這項研究並沒有排除其他樂器的影響,且大部份孩子是在短期基礎上接受指導。而羅徹爾最近發表的報告進一步指出,如果孩子在7歲前接觸鋼琴課並持續下去,上述影響可以持續到四年級,但如果停止,測驗分數便會下降。    早期經驗的確有助於訓練絕對音感。絕少職業音樂家在7歲之後才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教授卡絲托黛蘿(Lori Custodero)認為,3歲孩子已經可以由父母陪同參與團體性的音樂課程,7歲則可以進一步開始正式且較多練習的音樂課。    身為「莫札特效應」迷思的始作俑者之一,羅徹爾卻堅信被動的聆聽音樂不能取代實際的學習經驗。   莫札特效應的受試者是大學生,他們在聽莫札特音樂之後做數學試題,因分數提高,而被擴大成「聽莫札特會變聰明」的理論,但這個結果從未證明對幼兒有同樣的效應。  羅徹爾指出,早期讓孩子接觸音樂是有益的,但父母並沒有理由期待他們聽了之後成績會變好。     
   
■動作技巧:7~11歲開始茁壯   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新的突觸出現,沒有用到的則被修剪,家長會發現,這個發展階段似乎跟多數孩子對運動感興趣的時間吻合。   這4年中,每當學習一項新技巧,便會有新的突觸生長,但大腦只會保存正在使用到的連結,50%和運動技巧相關的突觸會消失。    洛杉磯加大研究員湯普森(Paul Thompson)指出,在這個階段學習和訓練運動技巧,大腦支持動作的關鍵系統較可能維持下去。  

別把孩子變笨了   因為新生兒爆發式的學習力,前三年的發展相當重要。但3歲之後腦力仍持續不斷變化,以掌管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等智力發展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來說,直到成年之後才完全成熟。洪蘭指出,所謂三歲定終身,輸在起跑點或學習有黃金時期等說法均屬無稽。  

早期學習是透過重複來學習,例如教孩子綁鞋帶,媽媽示範孩子模仿,做個10次就能學會,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但9歲後孩子大腦活動程度降到和成人相仿,開始進行邏輯思考等更高層次的學習,「要強調的是這個階段,」洪蘭說。  
著有《最初三年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並擔任美國麥克唐納基金會(James S. McDonnel Foundation)總裁的布魯爾(John T. Bruer)認為,許多父母願意相信「天才是可以被培養的」,並且努力為它尋找合理的解釋,任何小實驗,不管多粗糙,只要能支持這個迷思都被歡迎。  事實上,神經科學與實際教育方法相隔遙遠,即使證據顯示小孩一出生便用與生俱來的能力,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也無法確定特定的刺激,如雙語錄音帶、教育光碟、莫札特CD對他們的大腦發展有益。  在美國,寶寶大腦發展的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嬰兒錄影帶的銷售額達到一億美元,教育軟體的業績四年內成長120%。  
天才寶貝公司(Baby Genius)即以莫札特效應大發利市,無視於實驗對象為大學生的事實,銷售員忙著說服父母,如果沒有買CD,就讓寶寶錯失了成為天才的機會。  而國內這股腦力開發趨勢也持續發燒。洪蘭曾發現一本暢銷書上寫要父母每天讓孩子用左手寫幾個字訓練右腦,她因此打電話到出版社抗議,才發現還有更離譜的說法。  「絕沒有先開發右腦這回事,」洪蘭說,全腦開發可以分開訓練左右腦的說法完全錯誤。只要兩個腦半球間相連的胼胝體沒有被剪開,左右腦的訊息便能互通,根本不可能針對特定腦半球做訓練。   小兒神經科醫師及大腦早期發展專家尼爾森(Charles Nelson)也指出,寶寶早期能力的發展,自有其進度及時間表,這是數千年來大腦不斷進行的工作,早在錄影帶發明之前。  
做孩子的鷹架   有些家長或許覺得,即使這些產品課程未必有學理根據,也不至於有害。兒童精神科醫師葛林斯潘(Stanley I. Greenspan)卻認為,訓練會造成壓力,令人擔心的不只是父母反覆播放錄影帶或記憶圖卡,而是幼兒在做這些事時錯過了真正重要的學習──遊戲。   玩是幼兒認識複雜世界、與人建立關係的關鍵,任何他們要學的事均可在遊戲中完成:牙牙學語、認識物品的用途、建立抽象概念,這些學習不是靠聽指令訓練,而是從敲敲打打、聽故事和扮演遊戲建立。   除了語言、運動技巧和空間概念外,自信、安全感和信任等更是孩子早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持,這些經驗所形成的人格特質將決定孩子的學習狀況。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會2000年的報告,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幼兒,並不是那些先學會算術或背誦的,而是可以坐在位子上集中注意力,與別人和睦相處、控制自己情緒的幼兒。培養這些特質必須仰賴充滿愛意的親子關係,及合理有紀律的管教方式。   洪蘭指出,愛迪生5歲才會說話,日後依然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早說話不代表聰明,晚一點才走路也並非遲緩,發展里程碑有其時間的上下限,超過限度才要注意,父母不要太緊張,一天到晚跟別人比,或忙著做測驗,自己替孩子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大腦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判斷跟誰連結是由基因設定,連結的疏密卻是靠經驗。  「無意間的學習才有用,」洪蘭說,常帶孩子到外面走走,自然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創造力,便是在神經連結很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下產生,是無法靠金錢培養的。  知性發展和生活教養密不可分,孩子隨時對周遭世界投以好奇的眼神,父母的引導和互動,如唱歌和唸書給他聽、指出有趣的人事物等,絕對比制式、重複的刺激更能豐富孩子的經驗。  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自然能了解他的生活習性和特質,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如果孩子很快樂,你就做對了,」洪蘭肯定地說 

mid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日午前2時半ごろ、東京都杉並区阿佐谷北の空き家から出火、木造平屋約70平方メートルを全焼した。空き家は「トトロの家」として親しまれていた。けが人はなかった。

 杉並区によると、トトロの家は施錠されているが、建物内には侵入を関知するセンサーが備え付けてあり、出火した同日午前2時すぎに、センサーの反応があったという。

 現場に火の気はないことなどから、警視庁杉並署は何者かが侵入して放火した疑いもあるとみて出火原因を調べている。

 同区によると、建物は洋風の建築様式で昭和初期に建てられた。アニメ「となりのトトロ」の宮崎駿監督が、著書「トトロの住む家」の中で「トトロが喜んで住みそうな懐かしい家」として紹介。同区は建物や周辺を公園として整備し2010年度に開園する予定だった。

 同区の担当者は「杉並の文化を今に伝える貴重な建物だった」と話した。


[ 2009年02月14日 13:13 ]


http://www.sponichi.co.jp/society/flash/KFullFlash20090214052.html

mid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讀經--就是教兒童讀誦經典,常見教材包括:四書、五經、老莊、詩詞、古文和佛典聖經。讀經教育在王財貴教授的全力推廣下,獲得各界熱烈回響,目前社會各角落皆可見讀經推廣班,還有專業的讀經幼稚園,每年的讀經大會考,參與者不計其數,已成台灣社會的年度盛事。 推廣讀經教育者認為,讀經可以增進兒童語文能力,提昇學習智能,涵養優雅氣質,並增進親子關係,培育文化人才,改善社會風氣。即使幼兒階段尚不識字,但反覆背誦,各種經典很快就能倒背如流,學習過程中也可不知不覺識得許多字。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3歲至13歲是一個人的記憶力黃金時代,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就是要利用兒童時期的記憶力,記下永恒的經典,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使記憶力達到頂峰,日後隨時可以活用,尤其面對基測和學測的國文科考試和作文,更有直接的幫助。 (記者黃博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13/78/1ee49.html

mid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試時千萬不能說的事




2008/03/29 12:45


你們猜  中古小姐來到東京後最常被攻擊的是哪一件事?


A.因為外國人身分被歧視?
當然不是啊要有遭受那種歧視我早就哭著回台灣找媽了

B.
被笑日文不好?
拜託 怎可能
有一天本小姐只不過讓同事看到我記事本一小角
那傢伙就開始驚呼
妳筆記本裏好多漢字好厲害啊妳好會寫漢字喔!」
笨!我那篇是在記中文當然全部都是漢字啊。
附帶一說現在日本很多年輕人漢字能力很糟
有時候一整篇文章寫下來可能整篇都是平假名
那種怎麼看都不像文章的文章只會讓長輩直搖頭
所以啦寫過的漢字比他們吃的米還多的我經常受到莫名其妙的擁戴
像是:妳日文真的好棒喔漢字都寫出來。
我要是漢字寫不出來在我的國家會被歸為智商有問題
妳寫漢字的速度好快喔。
當然啊我小學都畢業幾百年了
總之以後有人敢笑你日文爛你只要露幾個國字給他瞧瞧
對方鐵定迅速閉嘴。

C.
中古小姐長得很嚇人??
很抱歉姐姐我雖然沒美到哪去但好歹走在路上是無害的。

可悲的
如果是因為外國人身分被歧視只要找個日本人嫁(或娶)就可以變本國人。
如果被笑日文不好大不了再多學幾年。
如果長的不OK現在整形那麼發達了不起換一張臉。
但我最常被攻擊的是必須下輩子才有可能換的血型!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B型人
來到日本後請務必把這件事當秘密。


嘴裏有毒 但心是玻璃做的B型人


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血型如此不受歡迎是在幾年前新入社員歡迎會上
社長突然想起什麼似的當著眾人面前問我:
面試時忘了問妳究竟是什麼血型啊A還是O?」
對方眼巴巴的希望我從這2個答案中選一個似的
都不是我是B型啊
本小姐說完這句話全場一陣歡呼
就在我還搞不懂B型為什麼可以讓全場這麼High的時候
社長重重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
我真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又來一個B型的
現在收回採用通知已經來不及了,對吧?

臣惶恐…..這句話聽起來怎麼好像我要慶幸面試時他忘了問血型
正當我納悶不已時
前輩指著一個綁沖天炮頭身上的服裝超過10
正在跟餐廳服務生研究東南亞的香料究竟怎麼來到日本的須藤小姐對我說
看到沒銀座OL本來該是多麼美好的名詞
但實際上那個花花綠綠很像宅妹的須藤也是在銀座工作的OL
那就是你們B型的啊,不是專門殺名詞,就是根本無法被定義


畫面請回到社長的悲情上,社長大人哭喪著臉說:
「我認了啦採用都採用了也沒辦法但妳應該是AB配或OB配對吧?」
託,還要牽扯到我遠在台灣的父母
我實在不忍心毀掉他最後一絲希望但也不想說謊
「不是耶我爸B我媽B
我都還沒說我全家都是B型時社長的臉已經很難看了
「算了算了以後面試一定要先問血型
可以的話我真的很想避掉你們B型人


是的!
在很多愛拘小節A型人的日本我們B型顯非常不受歡迎。
一般日本人對於B型的定義是:
☆我行我素
我個人是解釋為有個性啦
☆根本不合群
低等動物才愛群居行動吧,不然你告訴我螞蟻和獅子哪個帥?
☆做事毫無計畫對於未來過分樂觀
計畫這回事,我是真的很不拿手,因為我的世界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嘛


還有B型在日本受歧視的程度從書店就可以看的出來
隨便一晃都有寫給我們B型人看的書。
比如說:

「だからB型だって言うな」



這本書在勉勵你不要把所有錯都歸到你是B型上


B型男と幸せになる方法」



(這本書在教你如何和B型男交往才會幸福
換句話說它的前提是定義在B型男生交往容易不幸??


「B型 自分の説明書」



(這本書在教你認識B


在日本這麼受歧視的B其實到了韓國也好過不到哪裡去
韓國曾經針對血型做過一份調查
結果發現女生最不希望自己的男友是B
託這項調查的福「B型の彼氏」這部電影大賣座
(台灣翻譯成「我的B型男友」)
這部電影裡 妳可以看到B型男生有多麼自我中心





關於
B以下論點和圖片引用自「B型 自分の説明書」這本書

嘴裏有毒 可心是玻璃做的


痛恨被誤認為A  
但很喜歡和自己一樣是B型的人



周圍的人都很賣力的時候B型的則絲毫提不起勁
周圍的人不怎麼熱衷時B型人才會一股腦的投入




睡覺時很害怕腳會露在被子外面 總是擔心會被誰抓走似的




和哪個誰一起走路時會突然想玩起躲貓貓








不喜歡別人推薦的東西 因為凡事都想自己選





不愛把有價值的東西當做價值品
反而喜歡為沒價值的東西創造價值



最後 我個人認為書裏寫的最好的一段是:

「B型的人一旦戀愛就會變的像Stalker
對方碰過的東西,會變成自己的護身符,
和對方交談過的次數會確實記在筆記本裏,
然後 偷偷收藏和那個人相關的任何物品。



不論你們覺得書裏寫的準不準
因為血型被歧視很久的中古小姐想要說一句真心話:
這個世界上如果少了B型人會變的很無趣吧!

所以 不要再說我們壞話了 お願い

相關影片
我的B型男友


mid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